《一颗纽扣》教学反思

学习期     2021-07-02 10:05:41

所谓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内容,供大家参考,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颗纽扣》教学反思1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一颗纽扣》幼儿园小班上学期数学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活动目标:

1、尝试按纽扣的特征(颜色、形状、大小、纽扣上的扣眼数量等)进行配对,并愿意在同伴面前大胆表达。

2、乐意帮助别人,知道捡到的东西要归还主人。

3、体验匹配操作活动的乐趣。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让幼儿学习简单的数学题目。

活动准备:

1、课件

2、幼儿的操作材料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播放课件,引起活动的兴趣。

师:今天老师带来一个和纽扣有关的故事,我们一起来看看。

一天,天气真好,一只小老鼠出来散步,走着走着,他看见前面有个东西向他滚来,捡起来一看,哦,原来是颗纽扣。

提问:咦,这是一颗怎么样的纽扣呀?谁能来说一说?(圆形的、白色的、上面有四个洞眼)

师:嗯,观察的真仔细,那这颗扣子会是谁的呢?小老鼠决定去问问它的朋友们。

二、观察画面,感知发现纽扣的颜色、形状、扣眼数量的不同。

(一)引导观察画面,感知发现纽扣颜色不同

问:小老鼠在路上看见了谁?(小狗)它会对小狗怎么说呢?小老鼠拣到的纽扣是小狗丢的吗?为什么?如果你是小狗,应该怎么说呢?

(二)引导观察画面,感知发现纽扣形状不同

问:小老鼠来到了萝卜地里,看见了谁?(小白兔)它会对小白兔怎么说呢?小白兔拿起放大镜看了看衣服的'我纽扣,会怎么说呢?为什么?如果你的小白兔,应该怎么说?

(三)引导观察画面,感知发现纽扣扣眼数量不同

问:小老鼠这回找到了谁了?(小猫)它对小猫怎么说呢?小老鼠捡到的纽扣是小猫丢的吗?为什么?如果你是小猫,会怎么说?(要求说完整话)

(四)引导观察画面,感知发现纽扣大小不同

看接下来小老鼠遇到了谁?(大象和蜜蜂)小老鼠说:“大象、蜜蜂你们好,我捡到一颗纽扣,是你们丢的吗?”为什么你觉得不是?

小结:大象的纽扣比小老鼠的纽扣大,蜜蜂的纽扣比小老鼠的小。

三、观察画面,感知发现小老鼠拣到的纽扣与妈妈的纽扣相同

(一)师:那纽扣到底是谁丢的呢?小老鼠回到家,发现了什么?(妈妈身上的衣服纽扣丢了)你们和小老鼠一起观察观察它手上的纽扣和妈妈身上的纽扣一样吗?有哪些地方一样呢?

小结:小老鼠拣到的纽扣与妈妈纽扣的颜色一样、形状一样、扣子上的洞洞数量一样,还有大小也一样,是妈妈的纽扣。

(二)小老鼠帮妈妈找到了纽扣,妈妈心里怎么样?

四、操作感知,体验匹配活动的乐趣

(一)出示操作图片,交代要求。

师:刚才我们帮小老鼠找到了丢纽扣的人,今天,许多小动物的纽扣丢了,想请小朋友帮它们找回来,每个小朋友的椅子下面都有一只小动物,请小朋友比一比,看一看,找一找它的纽扣是哪一个,然后把纽扣贴上。

(二)幼儿操作,教师观察,根据需要择时介入指导

(三)小组或个别分享幼儿操作作品。

五、活动延伸

这些操作板放到区角里,我们下次还可以玩,也可以给更多的小朋友玩。

教学反思:

幼儿园的数学活动相对于其他活动枯燥、单调,容易使幼儿失去学习兴趣。因为这个时期的幼儿年龄小,逻辑思维尚未发展,所以本次活动中我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可操作的丰富材料的环境,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可选择性、可操作性的空间。使幼儿能独立的操作材料,并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幼儿的自主性,选择性,独立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通过一系列的游戏活动,达到了主题总目标预设的要求。

《一颗纽扣》教学反思2

活动目标:

1、尝试按照纽扣的多个特征进行匹配,促进幼儿多角度思维的发展。

2、初步懂得拾到东西要归还失主,感受物归原主的快乐。

活动准备:

1、故事画面。

2、人手一份与故事描述相同塑封的动物图像和可以匹配的纽扣。

活动过程:

一、了解故事名称

1、介绍故事名称,找找自己身上的纽扣。

2、说说自己身上有几颗纽扣,是不是相同。

二、按故事线索参与讨论

(一)小老鼠发现了纽扣

1、看看说说纽扣什么样。(教师归纳:“这是一颗白色的、圆圆的纽扣,纽扣上还有两个小洞,它会是谁的衣服上掉下来的呢?)

2、掉了纽扣的朋友一定很着急,该怎么办呢?

(二)小老鼠去问小狗

1、小老鼠问小狗:“这颗纽扣是你掉的吗?

2、发现纽扣不是小狗的。

3、小狗说:“我真的掉了一颗纽扣,但是,我掉的纽扣是黄色的,不是白色的。谢谢你!

4、小老鼠就去找掉了白色纽扣的朋友“谁掉了白色的纽扣?”

(三)小老鼠去问小兔

1、小老鼠问小兔:“这颗白色纽扣是你掉的吗?

2、发现颜色相同,但是形状不同,不是小兔的。

3、小兔说:“我真的掉了一颗纽扣,但是,我掉的纽扣是方形的不是圆形的。谢谢你!

4、小老鼠就去找掉了白色圆形纽扣的朋友“谁掉了白色的圆形纽扣?

(四)小老鼠去问蟋蟀

1、小老鼠问蟋蟀:“这颗白色圆形的纽扣是你掉的吗?

2、发现虽然颜色和形状相同,但是大小不同,不是蟋蟀的。

3、蟋蟀说:“我真的掉了一颗纽扣,但是是一颗小纽扣,不是大纽扣。谢谢你!”

4、小老鼠就去找掉了白色圆形大纽扣的朋友“谁掉了白色的圆形大纽扣?”

(五)小老鼠去问大象

1、小老鼠问大象:“这颗白色圆形大纽扣是你掉的吗?”

2、虽然颜色、形状和大小相同,但是洞孔不同,不是大象的。

3、大象说:我真的掉了一颗纽扣,但是,我掉的纽扣上有四个钮洞不是两个钮洞。谢谢你!”

三、归纳提升,解决悬念

1、动物们都愿意帮助小老鼠一起去找纽扣的失主。

2、共同描述纽扣的特征:“白色、圆形、大大的,中间有两个小纽洞。”

3、大家正在寻找时,发现小老鼠妈妈的衣服上少了一颗纽扣。

4、共同比对,重复特征,发现这颗纽扣正是小老鼠妈妈掉落的纽扣。

四、操作尝试,迁移运用

1、小老鼠想:我的朋友们都掉了纽扣,让我再来帮助他们找回纽扣吧。

2、运用操作材料进行匹配。

3、看看说说:动物们都找回自己的纽扣了吗?

《一颗纽扣》教学反思3

为什么今天会选这节课放在家长开放日,是想让我们的家长了解:1.短小的一个故事也可以引出一块内容让小朋友来学习。2.小朋友是在游戏中学到知识和本领的。3.让家长看看自己孩子平时上课时候的倾听习惯与行为习惯。

这是一个由一颗纽扣的故事引出的一个数学问题。讲述的是小老鼠捡到一颗纽扣,并在寻找这颗纽扣的主人的过程中,碰到各种动物朋友,了解他们纽扣的形状、颜色和纽扣上洞洞的数量来确定的。

本次活动的亮点在于:

1.故事中的主角都是小老鼠、小兔子、小刺猬、小狗,这些小朋友平时常见也十分喜欢的角色,并且这个故事很简单,故事中的对话也很简单都是重复的,所以很适合小班的小朋友来学习。

2.从这个绘本中引出了数学活动,在绘本的情节中,还发展了孩子社会交往的能力,例如,怎样有礼貌地跟同伴询问,得到别人的帮助需要说“谢谢”等等,小班小朋友的社会活动是通过模仿和交往潜移默化地发展起来的。

这个活动的不足之处有以下几点:

1.我给每个小朋友都准备了操作材料,每个箩筐里有四颗纽扣,但只有一颗是适合自己箩筐里的这个小动物的,这对我们的小朋友来说,基本上没有什么难度,包括最后的送小动物回家的环节,小朋友都一看就明白了,自己的小动物应该送到哪幢房子,根本不用老师多提醒。如果在箩筐中能投放更多的纽扣来增加难度,比如同样形状同样颜色不同的点数的纽扣,这样活动也会有一个提升。

2.在小朋友把小动物送回家这个环节上,有些拥挤,可能四幢房子分得不够开,如果能将四幢房子分得开一些,分组上来,这样可能会好一些。

3.因为没有在小动物上写上小朋友的名字,所以无法很好地进行检验,就算贴在了黑板上,也不能知道这是谁贴的。

这是爸爸妈妈们第一次参加宝贝们的家长开放日活动,通过家长开放日活动,让爸爸妈妈们更加清楚地了解了孩子们在幼儿园的表现。

《一颗纽扣》教学反思4

《一颗纽扣》这则故事内容短小,情节生动,小动物形象可爱,能满足小班孩子学说短小语句的需要,同时渗透了匹配和帮助别人获得快乐的社会性情感,非常符合小班孩子的认知特点。许园长之所以选择这个教材实施活动,我想,许园长是非常的了解孩子的。整个活动的组织给我的启示是:

1.情景性的教学能让孩子更投入。

小班的孩子,注意力容易分散,需要老师想方设法引起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许园长能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她通过生动的故事讲述,语言的引导、角色的扮演等策略,把孩子带入到故事情景中,让孩子感同身受的体验小老鼠的着急和快乐的心情,并引导孩子用语言表达出来,从而让孩子始终以饱满的情绪投入于活动中。

2.分层次的互动能让孩子更活跃。

对话的学说,应该是本次活动的重点。故事中出现了四组角色对话,如果学说的策略相同就会显得单一而乏味。佩服许园长的智慧,她采用了集体学说和个别自主尝试学说对话的方式,有一开始的句式的的解读,然后逐渐放手鼓励孩子模仿故事中的句式说出小动物的对话,互动式的学说策略,很有层次性和挑战性,不断的刺激孩子们学习的新鲜感。

3. 教学设计的细节处理能让孩子更受益。

这是一个以语言发展为主的活动,但基于教材本身的特点,它又渗透了科学性和社会性情感。这也是教材的价值点所在。许园长在突出语言对话的学说基础上,隐性的进行了渗透,这样的细节性处理很巧妙,没有喧宾夺主的感觉,充分的挖掘了这个教材的教育价值,短小的活动,让我们的孩子获益多多。

《一颗纽扣》教学反思5

设计理念:

本次活动将纽扣作为题材,结合故事、动画,让幼儿在有趣的情境中感知纽扣的色、形、大小、洞数量的不同。并采用生活中真实的纽扣进行分类,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比较物体的不同特征,发展他们的观察、比较和判断、表达能力。

活动目标:

1.结合故事,观察纽扣的特征,在比较中感知色、形、大小、洞的数量的不同。

2.能按颜色、大小、形状等特征找出相同的纽扣,发展幼儿的数学逻辑思维。

活动准备: ppt,纽扣,盒子,纽扣标记等

活动重难点:观察纽扣的特征,在比较中感知色、形、大小、洞的数量的不同。

活 动 过 程

设 计 意 图

一、激发兴趣,引入活动。

1.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看个动画片,名字叫《一颗纽扣》。(ppt)

2.这是一颗怎么样的纽扣呢?一起来看看。

二、观看故事,观察比较。

(一)发现纽扣,观察纽扣。

1.ppt导入,这是一颗怎样的纽扣?知道纽扣的特征。

2.小结:这是一颗白色的、圆圆的、有4个洞洞的纽扣。

(二)观察比较,发现不同。

1.观察颜色。

看看他找到了谁?小狗有没有丢纽扣?这颗纽扣是小狗丢的吗?

2.观察形状。

(1)小老鼠走呀走,你们看,碰到了谁?

(2)这颗纽扣是小兔子的吗?引导幼儿观看圆形和三角形。

3.观察大小。

这次,小老鼠遇到了谁?还有呢?它们两个也丢了纽扣,这颗纽扣是它们的吗?

4.观察数量。

他遇到了小刺猬:你们觉得这颗纽扣是小刺猬丢的吗?数一数扭动的数量比较一下。

5.整体观察。

妈妈的衣服怎么也少了颗纽扣呀,这颗纽扣会不会就是妈妈的呢?鼠妈妈夸奖鼠宝宝。

6.梳理经验。

梳理动物身上的纽扣。

三、集体操作验证,尝试匹配。

1.帮助小朋友到纽扣商店配纽扣。(以个别操作的方式演示:提供多种不同的纽扣让孩子挑选出和小朋友身上纽扣相同的纽扣。)

2.提供不同种类的实物纽扣,分组进行,并简单评价。

以孩子喜欢的看动画片的方式导入,设置悬念,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

引导幼儿观察并发现捡到的纽扣这一特殊参照物的特征,为接下来的比较做好铺垫。

观看故事内容,引导幼儿对不同动物的纽扣从色、形、大小、洞的数量的不同方面进行比较,感知不同。

幼儿对纽扣特征的认识,进行一一匹配。

对不同的纽扣进行分类。


【猜您感兴趣】
[教师评语]相关文章
[教师评语]图文精华
上一篇:《我说你做》教学设计及反思
下一篇:爱我中华活动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