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期 2021-07-02 10:02:21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内容,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眼镜的设计》教学反思1
【教学设计思路】
“眼睛与眼镜”系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第四节内容。本节课的设计,在教学目标上,不仅关注学生获得的有关眼睛和眼镜的知识,而且更加注重科学探究过程、探究方法的学习,不仅关注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而且更加注重促进人的全面健康发展;在教材处理上,突破现有教材对有关眼睛和眼镜知识的平铺直叙,力图“体现教师不应是课程的传递者和执行者,而应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创生者”、“教材只是师生对话的一个话题”的`新课程理念;在课堂结构上,按照“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来建构课堂程序,即: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引入新课,强化问题意识,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分析问题,即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开展“眼睛是如何看清远处和近处物体的?”和“近视和远视成因”的探究活动,在探究活动中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培养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解决问题,即通过“近视和远视矫正”的探究和“眼健康保健知识的教育”,使学生了解眼保健知识,学会正确用眼和护眼,体现物理教学的人本观。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眼球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清物体的。
(2)了解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知道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矫正方法。
(3)了解用眼护眼常识。
2、过程和方法
(1)通过对“眼睛是怎样看清远处和近处物体”以及“近视眼和远视眼成因”的探究,培养学生信息收集、信息处理能力以及分析问题、概括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眼睛是怎样看清远处和近处物体”以及“近视眼和远视眼成因”的探究,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眼睛是怎样看清远处和近处物体”以及“近视眼和远视眼成因及矫正”的探究,形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培养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2)通过用眼护眼教育,强化眼保健意识,教育学生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3)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精神。
(4)通过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矫正,渗透物理学无处不在的.和谐美。
【教学重点】
1、眼睛是怎样看清远处和近处物体的。
2、探究“近视和远视的成因及矫正”。
【教学难点】
探究“近视和远视的成因”。
【教学器材】
多媒体课件、蜡烛、火柴、水、自制水透镜、眼球模型、注射器、凸透镜、凹透镜若干。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师:很高兴认识你们!今天呀,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份礼物──潘多拉盒子,里面有非常6+1副魔具,戴上它,你就近视了,谁来试试?(教师向学生分发魔具,并让学生戴上)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段视频。
师生一起观看九寨沟的风景视频。
师:好,非常6+1的同学告诉我,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甲(戴上魔具的学生):没看清。
生乙(戴上魔具的学生):看得很模糊。
生丙(没戴魔具的学生):九寨沟的风景真是太美了,有机会我想也去看一看!
师:非常遗憾!这么美的景色,近视的同学却看不清。那么近视了,为什么看不清物体了呢?关于近视你们想知道些什么问题呢?
生丁:我想知道近视是怎样形成的?
生戊:近视对我们有什么危害?
生己:我想知道怎样预防近视?
生庚:近视能矫正吗?
教师:好,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和近视有关的知识──“眼睛和眼镜”。
点评:用魔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进学生的体验,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课程理念,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由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出话题。
《眼镜的设计》教学反思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说出眼睛的构造,简述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 简述眼镜是怎样矫正视力的。 (二)过程与方法
培养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眼保健意识。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用前面所学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知识,加深对眼睛的了解。 教学难点
将科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的培养。 教学方法 观察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
挂图、眼睛模型、投影仪、球、书、石块、冰块、盐水杯。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闭上眼睛,用手摸这些东西(球、书、石块、冰块、盐水杯等),每摸一样,说出这是什么? 教师在教室里走动,拿着不同东西,让学生们摸。
[师]为什么不用眼睛,用手摸也能知道某一物体的形状、大小、凉热等特点? [生]因为我们有触觉、味觉、视觉、嗅觉、听觉,能摸出来是触觉的作用。
[师]这位同学说得很对,其实这些东西的特点,除了用手摸,用眼睛一下就看出来了。眼睛是一个既复杂又奇妙的器官,它帮助我们认识身外的世界。判断物体的大小、距离、质感、颜色及长、宽等。你们知道眼睛是如何看到物体的吗?上节课我布置收集关于跟睛的资料,来说给大家听。
二、新课教学 [放投影片,课本图3.4—1,眼球的结构,让同学们通过挂图和投影片讲叙] [生甲]眼睛的主要部分是眼球,眼球近似球体。此外,还有一些附属结构。 [生乙]眼球由角膜、晶状体、瞳孔、虹膜、睫状体、玻璃体、视网膜等组成。 [生丙]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生丁]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人眼球内部,再经过晶状体、玻璃体的折射作用,会聚在视网膜上,形成物体的像。
[生戊]视网膜上的视神经细胞受到光的刺激,把这个信号传输给大脑,我们就看到了物体。 [师]大家鼓掌,对他们精彩的讲解进行鼓励,谁还有不明的问题,请提出来。 [生甲]眼睛的睫毛、眼皮不属于眼球的构造,属于什么? [生乙]眼睛睫状体起什么作用? [生丙]眼睛中瞳孔起什么作用? [生丁]视网膜起什么作用? [生戊]既然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那么物体能成什么样的像? [师]请从你们收集到的资料中来解决这些问题。
[生甲]眼球的附属结构:有使眼球运动的肌肉,保护眼球的眼险;睫毛、结膜、泪器。
[生乙]眼睛的睫状体的作用是调节晶状体的形状,当睫状体放松时,晶状体比较薄,远处物体射来的光刚好会聚在视网膜上,眼球可以看清远处的物体;当睫状体收缩时,晶状体变厚,对光的偏折能力变大,远处物体射来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眼睛就可以看清近处的物体。
[生丙]眼睛瞳孔的作用能改变大小以控制进入眼睛的光线量,若在一个阳光普照的室外环境下,由于我们的眼睛不用太多光线来观看物体。瞳孔会自动收缩;相反,在漆黑的环境下,由于我们需要更多的光线来看物体,瞳孔便会自动扩张,瞳孔好像照相机的光圈。
[生丁]眼睛中视网膜的作用是把物体成的像的光能转变为神经冲动,再经过通往大脑的神经把神经冲动传人中枢神经系统,到达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产生视觉,视网膜好像照相机的底片。
[生戊]光线由物体射人眼球,经过角膜和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的折射,然后到达视网膜形成倒像,但我们看见的物体都是直立的物像,是因为受生活经验的影响。
[师]大家回答的非常好,说明在课下做了不少工作,说明准备得很充分,我们的眼睛就是这样;光线由我们所观看的物体发出,经过瞳孔(好像照相机的光圈)再由角膜及晶状体(功能好像照相机的镜头),再会聚在视网膜上(好像照相机的底片)。 (一)眼睛(板书) 主要构造; 我们的眼睛实在了不起,我们不需要像摄影师那样,要考虑到环境的光暗或物体距离,我们的眼睛会自动作出调节,只要眼睛各部分运作正常,每一次我们均可“摄”取一张美丽动人的“相片”。 有些人单_自身眼睛的调节已不能使像成在视网膜上,这种情况是怎么形成的,如何处理? [生甲]近视眼只能看清近处的物体,看不清远处的物体。 [生乙]远视眼只能看清远处的物体,看不清近处的物体。
[生丙]近视眼的视网膜距晶状体过远或者晶状体太凸,折光能力太强,致使远处射来的平行光线还未到达视网膜就已聚成—点,而当光线到达视网膜时又都分散开,形成一个模糊的光魔,因此看不清远处的物体。
[生丁]远视眼是视网膜距晶状体过近或者晶状体太扁,折光能力太弱,致使近处射来的平行光线到达视网膜时,还没有聚成一点,形成的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后方,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模糊的光斑,因此,看不清近处的物体。
[师]那么怎么矫正近视眼和远视眼,看投影。(课本图3.4—
3、图3.4—4) [生甲]远视眼镜是凸透镜,是利用凸透镜能使光线会聚的特点,在眼睛前放一个凸透镜,就能使来自近处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
[生乙]近视眼镜是凹透镜,使入射的平行光线经过凹透镜发散后再射人眼睛。 [师]同学们回答的非常好,还有什么问题?请继续提问。 [生甲]近视眼是怎么形成的? [生乙]老花眼是怎么形成的? [生丙]怎么预防近视眼? [生丁]眼镜的度数是怎么来的? [生戊]什么是假性近视?什么是真性近视?
[师]请同学们根据搜集的资料,找出答案。
[生甲]形成近视眼的原因,一般认为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遗传因素,二是环境因素。其中环境因素是形成学生近视眼的主要因素。
[生乙]儿童、青少年眼睛中的晶状体弹性强,睫状体的调节能力大,但是如果看书写字的姿势不正确,书本放得离眼太近,或采光、照明条件不好,或持续用眼的时间过长,都会使睫状体内的肌肉持续收缩。晶状体凸度增大,久而久之,一旦看远方物体时,睫状体内的肌肉就不能放松。变凸的晶状体也不能恢复到正常状态,这样就造成了假性近视。
[生丁]发生假性近视以后,如仍不注意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就会造成变凸的晶状体不能恢复正常,就会变成真性近视。 [生戊]预防近视要做到:①读书、写字姿势要正确,眼与书的距离约33 cm。②看书一小时后休息,要远眺几分钟。③要认真做眼睛保健操。④不要在宜射强光下看书。⑤不在光暗的地方看书。⑥不躺卧着看书。⑦不在走路时看书。
[生已]老花眼产生的原因是由于老年人的晶状体弹性变差,调节能力减弱的缘故。是生理性变化引起的,看远物不需要晶状体的调节,但在看近物时,需要配戴凸透镜。
[生庚]透镜焦距f的长短标志着折光本领的大小。焦距越短,折光本领越大,通常把透镜焦距的倒数叫做透镜焦度。用表示,即=1/f 如果远视很严重,所戴花镜(凸透镜)的折光本领应该大一些,透镜焦度就要大一些,平时说的眼镜片的度数,就是镜片的透镜焦度乘100的值。例如:100度远视镜片的透镜焦度是1 m-1它的焦距是1 m. 凸透镜(远视镜片)的度数是正数,凹透镜(近视镜片)的度数是负数。 [师]现在我们知道了近视眼是怎么形成的了,但如何预防?如何矫正? (二)近视眼及其矫正。
近视眼的视网膜距晶状体过远,从无穷远处射来的平行光线会聚在视网膜前,用凹透镜矫正。 (三)远视眼及其矫正。
远视眼的视网膜距晶状体过近,平行光的会聚点在视网膜后,用凸透镜矫正。
三、小结
1.眼睛好像一架照相机,主要由瞳孔(好像照相机的光圈)、角膜及晶体(功能好像照相机的镜头)、视网膜(好像照相机的底片)组成。 2.近视眼用凹透镜矫正。 3.远视眼用凸透镜矫正。
四、布置作业
P64动手动脑学物理①②③。 P65科学世界①②。
[动手动脑学物理习题参考答案]
1.甲图平行光线通过凸透镜后,会聚于焦点,是正确的。
过焦点的光通过凸透镜后应成为平行光,而乙图的光线向外发散,是错误的。 光线通过凹透镜后应发散,而丙图的光线通过凹透镜后向主光轴_近成为平行光。 丁图的光线通过凹透镜后发散,是错误的。 2.近视镜片中间薄、边缘厚,是凹透镜;远视镜片中间厚、边缘薄,是凸透镜。度数深的眼镜镜面弯曲得较多,度数浅的眼睛镜片相对较平。
3.让学生们各自测出自己眼睛的近点并且相互比较,正常眼、近视眼、远视眼的近点是不同的。近视眼的明视距离相对正常眼要短,而远视眼的明视距离相对正常眼要长。
4.+300度是远视镜片,-200度是近视镜片。焦度是3 m-1,焦距是3 m,眼镜度数越深,说明眼镜镜片焦距越短。
五、板书设计
近视眼:凹透镜远视眼:凸透镜
《眼镜的设计》教学反思3
保康县实验中学 周涛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眼睛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
(2)了解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知道近视眼和远视眼是如何矫正的。 2 过程和方法
(1)通过对近视眼和远视眼成因及矫正方法的探究,提高利用物理方法认识和解决人体生理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眼保健意识。
(2)体验科学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眼睛成像原理和调节作用、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矫正; 2.难点:眼睛调节作用、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矫正。
【教具】
光具座、蜡烛、焦距不同的凸透镜(5cm、10cm) 凹透镜、火柴、眼镜、课件、探究报告
【教学过程】
1、新课引入
师:同学们,上课前我们首先一起来欣赏一段音乐,不过,在欣赏音乐的同时,大家要思考一个问题,音乐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播放:动画《爱眼健康歌》 师:音乐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生:保护眼睛……
师:为了保护我们的眼睛,大家想了解眼睛的哪些知识呢? 生:回答…….师:看来大家很想了解眼睛的很多知识,一些我们今天在课堂解决,其他留给同学们课外探究思考。本节课主要研究三个问题:
幻灯片展示:(1)眼睛是怎样看清物体的?
(2)近视眼是怎么形成的?应如何矫正? (3)远视眼是怎么形成的?应如何矫正?
2、新授
探究1:眼睛是怎样看清物体的?
师:下面我们首先来探究第一个问题:眼睛是怎样看清物体的?要弄清这个问题,首先我们必须知道眼睛的结构。
投影展示:眼睛的结构图,认识各部分的名称。
师:其实眼球就好比一架照相机,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来自物体的光经晶状体折射后在视网膜上形成物体的倒立缩小的实像。
投影对比照相机和眼球成像,让学生观察说出对应关系:
角膜和晶状体-------镜头 视网膜-------------胶片
师:照相机要使远近不同的物体能在胶片上成清晰的像,应该怎么调节?
生:调节镜头到胶片的距离(改变像距)
师:根据眼睛的结构,能这样调节吗?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回顾一下以前的实验:
动画flash分析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和像距变化关系。
师质疑:眼睛看远近不同的物体,物距改变了,像距可以改变吗?
生:不能
师:眼睛成像时,像距不能改变,要得到清晰的像,只能改变晶状体的形状了。怎么改变呢?我们首先复习一下旧知识。
师:结合图分析如图AB是两个口径相同的凸透镜,他们的焦距分别为3cm和5cm,根据凸透镜光路特征,画出折射光线,比较哪个凸透镜对光的偏折多?
生:……
师小结:凸透镜中间越厚,焦距较短,凸透镜使光线偏折的程度越大
师:现在大家来分析,当人眼看看远近不同的物体时,要使像成在以前位置,晶状体形状应该怎么变化?(教师引导分析)
设想一发光点S发出光凸透镜折射后会聚一像点(出示光路)
如果光点S移近凸透镜时,他所成像的位置就会远离透镜(出示光路) 如果光点S远离凸透镜时,他所成像的位置就会靠近透镜(出示光路)
师:假若要使这两次所成的像成的像都回到原来位置(幻灯片展示),那么应该换用什么样的透镜呢?
生:…….. 师:同学们思考,如果此时把透镜所在位置当做眼睛晶状体,而像的位置当做视网膜,如果眼睛看清近处物体,晶状体形状如何变化?
生:
师:如果眼睛看清远处物体,晶状体形状如何变化?
生:
师小结:眼睛晶状体就是一个可以自动调节厚薄的特殊的凸透镜,眼睛观察近处物体时,晶状体变厚,使物体清晰像成在视网膜上。眼睛观察远处物体时,晶状体变薄,使物体清晰像成在视网膜上。 flash模拟眼睛晶状体的调节作用
师:人的眼睛就是一架自动调焦的高级照相机
探究2:近视眼是怎么形成的?应如何矫正?
师:如果晶状体的调节作用不能满足使物体在视网膜上成清晰像时,这样就会形成近视和远视。下面我们首先研究近视眼的成因和矫正。
师:近视眼只能看清近处的物体而看不清远处的物体?为什么呢?
师引导分析:近视眼能看清近处的物体,看近处物体,眼睛晶状体变厚,说明此时晶状体调节作用能使物体成清晰的像,而看远处物体时,晶状体变薄,看不清说明晶状体调节作用达不到正常人的薄度,说明晶状体太厚还是太薄了?
生:太厚
师:晶状体太厚,像成在视网膜什么地方呢?
出示探究课题,研究近视眼成因和矫正 (1)模拟正常人眼看物体 (2)模拟近视眼看物体 (3)模拟近视眼矫正
实验前教师作引导:
1、出示装置,指出对应关系
2、晶状体到视网膜的距离能改变吗?(找学生回答)
3、注意实验时,记下蜡烛、凸透镜、光屏的位置 学生动手实验完成模拟1 师:保持蜡烛和光屏位置不变?更换近视眼凸透镜?观察现象? 学生动手实验完成模拟2 师:当更换近视眼凸透镜时,还能看到清晰像吗? 生:…
师:猜想此时像成在视网膜前方还是后面?如何验证? 学生动手实验
师:近视眼像成在视网膜什么位置?如何观察?
生:视网膜前方 ,……. 师:结合光路分析,要使像成在视网膜上,就要使折射光变得会聚一些还是发散一些?什么仪器能满足这一要求?
生:凹透镜
学生动手模拟近视眼矫正 师:找学生说出方法
Flash分析近视眼成因及矫正 幻灯片投影介绍激光准分子技术
探究3:远视眼是怎么形成的?应如何矫正? 老年人看物体图片引出远视眼 师:老年人看不清近处物体而形成远视,现在大家自己设计实验来研究远视眼成因和矫正。
探究提示:
1、看近处物体时,晶状体变厚,看不清说明晶状体调节作用达不到正常人的厚度,说明晶状体太厚还是太薄?
2、远视眼像成在视网膜什么位置?如何观察?
3、要使像成在视网膜上,应该采用什么光学仪器矫正? 学生动手实验
师:找学生回答三个问题 Flash分析远视眼成因及矫正
师:近视和远视给我们生活带来不变,尤其青少年学生近视比较多,为了保护我们明亮的眼睛,我们应该怎么做?
生:…….. 视频介绍眼保健方法
3、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
幻灯片展示
4、课外探究:
①调查班上近视发病率,了解近视发病原因,提出怎样预防近视?
②上网查询有关保护眼睛的相关知识。
5、板书设计
3.4眼睛和眼镜
1、眼睛看近处物体:晶状体变厚
眼睛看远处物体:晶状体变薄
2、近视眼:晶状体太厚,像成视网膜前(凹透镜矫正)
3、远视眼:晶状体太薄,像成视网膜厚(凸透镜矫正)
《眼镜的设计》教学反思4
一、教材: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第四节:眼睛和眼镜 综合课(1课时)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眼睛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了解眼镜是怎样矫正视力的。
2、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启发、探究近视、远视眼的形成与矫正,培养学生语言概括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尝试应用控制变量、对比、替代等一些物理问题的研究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具有眼保健意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
三、重点和难点:
1、重点: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及近视与远视的形成与矫正。
2、难点:近视眼、远视眼的形成与矫正。
四、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眼睛的调节作用及近视与远视的形成、矫正)、投影仪;实验仪器等。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教师配乐朗诵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片段。提出:听了片断后有什么感受?对于眼睛你们想知道哪些内容呢?并把学生的问题归类,引出本节所要研究的内容:眼睛和眼镜。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文章内容,自然的引出问题,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这样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
2、新课教学
教师:眼睛作为人的一个重要器官,有一个最基本的功能:看东西。那好,我们首先就来探究眼睛是如何看到物体的。
(1)眼睛是如何看到物体的
要想弄懂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先来认识一下眼睛的结构,眼睛的主要部分是眼球,眼球的结构如何呢?
人的眼睛由哪些结构组成的呢?它们各起什么作用呢?
角膜 光通过透明的称为角膜(cornea)的前表面进入眼睛。角膜能防止灰尘进入眼睛,它也起着透镜的作用,保证来自不同方向的光线都能进入眼睛。
虹膜
虹膜可以改变进入眼睛的光线数量,是一块可伸缩的肌肉环。虹膜使眼睛带上了颜色。多数人的虹膜是褐色的,也有人的虹膜是蓝色或绿色的。
瞳孔 瞳孔是眼睛中的黑色部分。事实上它是角膜覆盖下的一个洞。瞳孔呈黑色是因为它直通眼睛黑暗的内部。图2示意了虹膜是如何通过肌肉环的伸缩来控制瞳孔的大小的。在光线昏暗时,瞳孔变大,以使更多的光进入眼睛。在光线耀眼时,瞳孔变小,以减少进入眼睛的光线数量。
晶状体 紧贴着瞳孔的是晶状体(1ens)。晶状体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光线经晶状体折射后在眼球上形成一个像。图3示意了晶状体的焦距是如何变化的。当你看远方物体时,睫状肌放松,使晶状体变得既长又窄;当你看近处物体时,睫状肌拉紧,晶状体就变得既短又宽。
捷状肌 改变晶状体的的形状,当捷状肌放松时,晶状体变薄,当捷状肌收缩时,晶状体变厚。
视网膜 眼球内排列的一层细胞叫视网膜。角膜和晶状体折射光线时,倒立的像便在视网膜上形成。视网膜由数百万个被称作柱状体和锥形体的小光感细胞组成。当柱状体和锥形体受到光线照射时,就产生神经信号。当信号传达到大脑时,大脑自动把像转变为正立。大脑也把来自左眼和右眼的两个像合成为一个三维像。
[设计意图]: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科之间的渗透,通过学生已学过的生物知识,简单的描述出各部分的名称,在课程综合化的思想指导下,注意了各科之间的沟通与综合,并培养了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
那么眼睛的成像原理和我们曾经学过的一种什么光学器材很相似?(照相机),请同学们思考一下,照相机能够使远近不同的物体都能在胶片上成一个清晰的像,靠什么来调节?
学生:镜头和胶片的距离。
(Flash课件展示:照相机成倒立缩小的像时,物距与像距的变化)
教师:眼睛也能看到远近不同的物体,也是这样调节的吗?
学生:不是,因为眼睛的晶状体、视网膜之间的距离是无法调节的。
教师:那么眼睛调节什么才可能使远近不同的物体在视网膜上成一个清晰的像?(学生思考、讨论)
教师:原来,眼睛的晶状体是一个特殊的凸透镜,特殊在什么地方呢?它的厚度可以调节,可以通过睫状肌实现自动调节。
(F1ash课件展示:晶状体的厚度调节)
教师:下面我们来模拟眼睛的调节作用,大家通过实验观察,看是否能得到一些启示。
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教师简单介绍实验器材,并演示眼睛在看远近不同的物体是如何调节的)
学生总结:看近处的物体时,晶状体自动变厚,其折光能力变强;看远处的物体时,晶状体自动变薄,其折光能力变弱。
教师:如此看来,眼睛还是一架非常高级的变焦照相机。远处近处的景物都能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倒立的像。视网膜上的光感细胞把信号传达到大脑时,大脑自动把像转变为正立。大脑也把来自左眼和右眼的两个像合成为一个三维像。 教师:眼睛有出问题的时候吗?会出什么问题?
学生:红眼病、角膜炎、沙眼、近视眼、远视眼等。
教师:下面我们就重点来探究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及其矫正问题。 (2)近视眼的成因及矫正
教师:我想先来调查一下我们班有多少同学患近视眼?(大致统计)
教师:队伍还不小,看来我们还是非常有必要来探究有关近视眼的问题,下面我想请一位患近视眼的同学来配合我做一个小实验。
实验:让一患近视眼的学生摘掉眼镜朗读一首诗,不断向远处移动白纸。
教师:大家通过刚才的小实验观察到什么现象?
学生:近视眼患者看近处的物体清晰,而看远处的物体模糊。近视眼镜(凹透镜)可以矫正近视眼。
教师:“看远处的物体很模糊”这是患上了近视眼最典型的症状,你们觉得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学生:我觉得可能是视网膜出了问题,因为患了近视眼就看不清物体了。还有可能是字太远了,像变小了,所以看不清楚了。有可能是晶状体的自动调节功能失调所造成的。
教师:这是刚才同学们对近视眼成因的猜想,下面我们一起来对同学的猜想作出分析评价。
学生:第一个猜想不对,我觉得不是视网膜出了问题,因为如果是视网膜出了问题,那么我们看近处的物体时也会看不清楚。
学生:也不是因为字太小了,因为我和我的同桌同学离黑板一样远,我患了近视眼看不清楚,而他却看得清楚。
教师:看来同学说的还很有道理,你们同意吗?
教师:那么请大家接着思考:如果近视眼看远处的物体时晶状体不能自动变薄,那么物体通过晶状体所成的像在什么地方呢?
学生:在视网膜的前方,因为晶状体越厚,其折光能力越强。
教师:你们觉得应该用什么样的镜片来矫正?
学生:应该用凹透镜,因为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的作用。
教师:非常好,刚才我们猜想出了近视眼形成的原因及矫正的方法,但这毕竟只是我们的一个猜想,我们还必须想办法来验证一下。下面我们想通过实验的方法来检验一下我们刚才的猜想,我给大家准备了一套实验器材,大家先来认识一下。(实验器材跟演示实验器材一样,简单介绍器材及作用)
教师:请大家小组讨论一下,怎样完成实验可以检验我们刚才的猜想。(学生讨论并总结实验方案)
教师:刚才大家通过实验验证了猜想,得到了近视眼形成的原因及矫正的方法。板书:晶状体变厚 远景的像在视网膜的前方 矫正:凹透镜
教师:戴眼镜是矫正近视的传统方法,大家讨论:矫正近视还有没有别的方法呢?
总归纳结:摘除晶状体,注入人工计算好了度数的晶状体;切除角膜一定的厚度;准分子激光治疗是当今最先进的方法。 (3)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 教师:除了近视眼之外,还有一种眼病:远视眼,大家有谁知道患上了远视眼的感受?
学生:我爷爷是远视眼,他看书的时总是把书离眼睛很远,所以我想患上了远视眼,应该是看近处的物体模糊,而看远处的物体比较清晰
教师:他观察得很仔细啊,那么请大家按照逆向思维,猜想一下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方法。
学生:远视眼也是由于晶状体的自动调节系统出了问题,当看近处的物体时,不能自动变厚而导致像在视网膜的后面造成的,应该用凸透镜来矫正,因为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教师:那么我们按照刚才验证近视眼相反的方法就可以得到实验方法,现在请大家利用我们刚才介绍的实验器材,对近视眼及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的猜想进行验证。(学生实验)
教师:刚才大家通过实验验证了猜想,得到了近视眼和远视眼形成的原因及矫正的方法。
板书:晶状体变薄 近景的像在视网膜的后方 矫正:凸透镜 那么你们在实验的过程中有没有其他的发现?
学生:我刚才在对近视眼进行矫正的时候发现,用桌子上的镜片进行矫正时,效果很好,而用我自己的眼镜来矫正时,效果不是很好。
教师:你的发现很好,那你有没有想过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学生:我还没想好,但我想可能是由于我的眼镜和桌子上的镜片的度数不一样吧? 教师:很好,那我们现在把这个问题留给大家课外进行探究,就是为什么你的镜片矫正时,像不是很清晰,而用桌子上的镜片矫正时,像会很清晰。 (4)、保护眼睛的方法
请几位戴眼镜的同学说说自己戴上眼镜之后在生活中和学习中的不方便之处。思考怎样注意用眼卫生?让同学们举例说明。
[设计意图]:在课堂教学中,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体验和社会实际中的经验引出新内容的学习。在教学中要注意联系自己所教班级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社会生活实际,充分利用本地本校本班资源,开展本土化教学。并通过学生的各种活动如:“讨论”“表演”等手段,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科学交流能力等探究素质,促进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概括问题的能力,并使学生具有眼保健意识。
总结归纳:(见课件)
六、课堂小结
教师: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学生回答后播放幻灯片)
[设计意图]:简明扼要地将本节主要内容展示出来,帮助学生加深对本节重点知识的记忆。
七、课堂练习 [设计意图]:在教学中要强调面向全体学生,而不仅仅是少数尖子生,要关照个别差异,让每个学生获得成功的同时,给吃不饱的学生另外提供补充性挑战。在做习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把所学的物理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即从物理走向社会。
八、作业布置
(1)课后的“动手动脑学物理” (2)课外探究“眼睛的度数”
(3)上网或查阅书刊获得保护眼睛的方法
《眼镜的设计》教学反思5
【教学设计的主要模块】
一、认识眼睛的构造与调节功能
二、认识近视眼及其矫正方法
三、认识远视眼及其矫正方法
【活动进程】
◎活动一:
教师活动:
提供资料──介绍资料,研究表明人类从外界获取的信息有80%是通过眼睛观察获得的。
活动解读:让学生体会眼睛在人的生活、工作、学习中的重要性。活动的目标: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
◎活动二:
教师活动:出示眼球模型,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各主要器官的名称。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人眼与照相机的异同。
活动解读:学生通过观察、联想与对比、讨论交流,从知识素材库中提取相关知识。活动涉及的能力过程有再现、回忆、识别、辨认、比较、判断,自主建构知识得出──眼睑相当于照相机的快门,角膜、晶状体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瞳孔相当于光圈,视网膜相当于照相机的胶片,都能得到物体的倒立、缩小的实像──知识技能目标。
◎活动三:
教师活动:出示一名学生自制的照相机模型,并将照相机模型分别对着教室内的同学、远处的房屋,要求一名来学生观察光屏上的像,要保证这个像是清晰的要做什么?
学生活动:全班讨论,这与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进行的实验操作有何相似之处?
活动解读:①学生通过操作性练习进行观察,通过讨论和交流能重现实验中的发现──照相机的焦距一定,物距决定像距,物距长,像距短。要观察到清晰的像,应该移动光屏,改变像距。②学生进一步明确照相机是通过旋出或收回镜头进行微调,保证成像清晰的。③逐步揭示本节课的难点,人眼的视网膜的位置不能改变,如何才能保证看远处物体、近处物体时都能在视网膜上成清晰的像?
启示:知识技能目标的落实要求教师要以学生的眼光来认识问题,找准新知识的生长点,把人眼具有的调节能力,逐步揭示出来。教师设计的活动要能减小学生认识的难度,同时要整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不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此处虽然没有做什么实验,但它其实就是一个典型的探究。这一过程中将过程方法目标渗透了进来。
◎活动四:
复习凸透镜的知识,画不同焦距的凸透镜折射光路图。
图1 图2
学生活动:
讨论:①不同焦距的凸透镜折光的能力不同,光线经过焦距长还是短的凸透镜折射后偏折程度更大?
②图3和4中应填入什么类型的透镜?哪个图中光线折射后偏折程度更大?哪个图的透镜的焦距短,折光能力强?
图3 图4
活动解读:这样的活动设计,可以让学生领悟人眼中视网膜位置不能移动,只能通过睫状体挤压晶状体改变其焦距,这就是人眼的调节功能。这样的设计还改进了教材中的插图对学生理解带来的新的障碍。
教材插图
虽然没有进行实验,但引用的所有的规律或知识,都是以前从探究活动中取得的。可以说更多的体现了探究的精神。体现了过程与方法目标,教会学生分析处理问题的方法。至此,完成人眼的构造的认识,了解了睫状体的功能,同时人眼的调节能力这个难点得到化解。知识的学习与能力的培养相互协调。
更主要的学生从中体会到,人眼是级的照相机,能在瞬间用意念完成改变焦距的过程,感受造化的神奇。这也实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他们会从心底里觉得没有理由不保护好自己的眼睛。
◎活动五:
教师活动:夸张的做出一个近视的同学看书时的神态。要求学生思考,长期以如此姿态学习,该同学的眼睛总是处于以上的哪一种状态?会带来什么后果?
学生活动:讨论、对照图3和图4思考:长期受压晶状体增厚,导致焦距变短,远处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前,当光射到视网膜时已变得模糊了。
活动解读:选择最符合中学生实际的情形,开展教学,容易让学生理解不良的用眼习惯,是广大中学生近视发病率高的重要原因。把正常眼睛的调节能力的丧失作为知识线索,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较好的落实了知识和技能目标。为学生养成良好的用眼卫生习惯,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作了铺垫。
图5 图6
◎活动六:
教师活动:如果有位同学近视了,你能用什么方法进行矫正呢?请说出你的理由。
学生活动:讨论和交流。
活动解读:学生的活动有了教师的引导和启发,带有明确的方向性,是有序的、有效的。
启示:教学活动的设计,无非是提高其理性化的程度,使活动(行为)──认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协调发展。
学生的回答与思考不外乎两类:将晶状体削薄──如激光手术治疗(学生已从媒体或其它渠道得知),还有就是根据晶状体是一个会聚透镜,会聚过度带来近视问题,要用逆向思维,用发散透镜,也就是凹透镜来制作眼镜镜片。
当然会有学生能根据自己戴眼镜的经验说出,教师可追问其原因,强化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避免死记硬背。至此,可以说本节课的主要的知识技能目标,过程方法目标已大体实现。远视眼的成因和矫正,已水到渠成。
◎活动七:
学生活动:交流课前查阅资料收集的爱眼、护眼常识。随机抽取学生,要求将要点写在纸上,并用红笔钩划,每人1分钟,不重复别人的资料。
活动解读:学生关于爱眼、护眼常识的资料收集,学生前期活动安排在本节课之前进行,学生之间的交流安排在课内,考虑了课堂教学时间要紧凑。侧重于让学生在交流中感悟:过度用眼造成视疲劳,光源照度不理想,或光源闪烁如日光灯或电脑、电视,坐姿不当,营养不良,不注意卫生等。活动的设计考虑的侧重点:一是通过活动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二是形成爱眼、护眼的意识,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活动八:
可供自由选择的活动:一个简单的实验探究。近视眼看远处的物体时像成视网膜前,用凹透镜进行矫正。(选自2005年宜昌市中考题)
器材和方法:①蜡烛、用薄膜充入水后制成水凸透镜(与注射器相连,注射器里有少量水)、光屏等。水凸透镜的厚薄可以通过注射器注入、吸取水的多少来调节。
图7
②光具座,蜡烛,光屏,焦距不同的凸透镜各一个,凹透镜一个。先将蜡烛放在远离凸透镜的位置,用长焦距凸透镜先使光屏上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再将短焦距的凸透镜替换原来的透镜,观察光屏上的像是否清晰,移动光屏,看到什么位置像会重新变得清晰。
活动的解读:科学探究并非一定指实验探究,在这一点上不少老师存在误解。是否要用实验来探究,老师要根据教学实际来选择。
本活动如果安排在活动5之后进行,那么活动6和7就应相应的改变,整个活动会呈现出一个不同的风貌。即使是采用实验探究,也要看我们想从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假设或猜想过程中的推断能力,还是实验设计过程中的设计能力或者其它的能力。目标不同,活动的重心也会不同。
认识远视眼及其矫正方法:学生根据学习近视眼及其矫正时了解的知识,抓住人眼的调节能力变弱,讨论交流说出要点即可。此处从略。
教学案例设计带来的启示:
1.正确认识三维目标的关系,这是优化活动设计的基础。
三者不是简单的并列关系,而是要彼此渗透,相互融合,统一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之中。知识与技能是实现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目标维度的载体,过程与方法是链接知识与技能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维度的桥梁,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教学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升华。从这个角度审视,过程与方法目标在三维目标中有独特的地位。
2.三维目标的分析制定应合理适切。
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三维目标的制定不可过高,要考虑课堂容量,要考虑班额的大小,面向大多数学生。这也意味着,教师要对三维目标进行进一步细化分析,而不宜以笼统含糊的目标来叙述,这就要求老师要对课程三维目标,有一个明确合理的界定,进行二次创造,使之更具有可操作性。不明确的目标,使活动的设计变得盲目,无法量化。
3.确立一节课的三维目标时,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要有不同的侧重。
试图在一节课里,同时达成所有目标,求多求全,有可能变成假大空,蜻蜓点水,不能落实。情感的目标、能力的要求、习惯的养成等,绝对不是靠某一节课、某一周的课程能完成的,但是每一节课都必须体现这些目标。因此三维目标的实现更多的是靠在一个比较长的阶段,通过教师利用课程资源去熏陶,由学生去体验,通过潜在的积累而获得的。